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广安华蓥:用“华蓥山歌”唱响新时代党的好声音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0日 10:15 来源: 广安市文联
作者: 蒲华伟 范样

以文艺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_副本.jpg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一般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

2023年4月,四川省广安华蓥市成立了“华蓥山歌”基层理论宣讲团,探索以三句半、连响、清音等地方特色文艺形式宣讲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用群众的语言、大众的视野,结合基层实际来“翻译”“解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播党的声音 凝聚奋进力量

“我们四人走上台,锣儿鼓儿敲起来,二十大精神放光彩,宣传开……”7月4日下午,在华蓥市华龙街道上坝桥村文体广场,“华蓥山歌”基层理论宣讲团成员以传统曲艺表演形式三句半——《二十大精神放光芒》,拉开了当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层理论宣讲活动的帷幕。

该件曲艺作品是华蓥市双河街道清溪路社区居民田云秀创作的。作为一名华蓥文艺界的“老人”,她40年如一日坚守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一线。“华蓥山歌”基层理论宣讲团成立以后,她光荣地成为了团队一员。

谈到此次创编过程,田云秀向笔者打开了话匣子。“创作中,我将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读了4遍,初稿创作出来后还多方征求意见建议,最终用时一个月完成了这件作品。”田云秀表示,宣讲就是要缩短“距离感”,发挥宣讲员自身优势,让群众喜闻乐见,从而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宣讲阵地。近年来,华蓥市在基层理论宣讲工作中,坚持把深化理论武装作为首位任务,针对不同层面的受众对象,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基层理论宣讲生力军。宣讲团先后成立了“小萝卜头”宣讲队、“河小青”宣讲队、“萤火虫”宣讲队、巾帼宣讲队等20余支宣讲队,常态化进村入户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

同时,通过举办全市基层理论宣讲大赛,优中选优,从中筛选出一部分接地气的作品和优秀宣讲人员加入“华蓥山歌”基层理论宣传团,进一步丰富宣讲内容,提升团队力量。

“华蓥山歌”基层理论宣讲团成立以来,宣讲团成员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土味”话语,既注重权威准确,又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与群众身边的事件相结合,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把党的好声音带到千家万户。

创作中,宣讲团成员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编排文艺作品,用“乡音”传“党音”,让“小文艺”成为新时代党的理论“翻译”。

打造特色品牌 讲出“华蓥味道”

“便民出行大提升,修桥铺路连乡村,打通最后一公里,人来车往畅通行。农贸市场旧改新,完善配套新功能,脏乱差变洁美净,买菜卖菜都舒心……”近日,在下乡宣讲活动现场,一段快板表演再次让群众拍手叫好。

宣讲团成员刘尧建在宣讲结束后感触颇深,“用民众切身感受到的事例和熟悉的旋律讲政策理论,比传统的宣讲更加鲜活生动、通俗易懂,这种效果是以前普通宣讲活动达不到的。”刘尧建此次创编的音乐快板名为《党和人民心连心》,作品以党委政府如何关注、关心民生,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主题,立意高、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

理论扎根泥土,政策化作春风。“华蓥山歌”基层理论宣讲团艺术化地宣讲理论,让广大群众更容易听得懂、听得进和喜欢听。宣讲团积极创新宣讲方式,做强“面对面”宣讲,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就讲到哪里”,实现阵地“下沉”,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企业车间等群众聚集性场所,利用“面对面”“零距离”的方式,把“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努力使理论通俗易懂,便于群众掌握。

近年来,宣讲团认真收集华蓥市的历史文化、道德模范、凡人善举、最美故事等,加强与乡镇(街道)宣讲队伍协同配合,从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找到切入点,用小载体讲清大道理、小角度阐述大观点、小事例回答大问题,把“大主题”分解成“微话题”,以微课堂为阵地、微媒体为平台、微节目为载体,突出宣讲活动小范围、近距离、即时性,把宣讲课堂搬到社区、村组、校园、企业等基层一线,持续推动理论宣讲的时代化大众化传播。

此外,宣讲团还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有机结合,针对不同听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确定不同的宣讲内容和载体,联合本土文艺作家,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融入文艺作品创作,编排了一批反映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和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的文艺精品,实现了表达形式的创新转化,丰富了“接地气、旺人气、亲百姓”的理论宣讲内容,擦亮了“华蓥山歌”基层理论宣讲团品牌。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
3.7420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