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群众文化普及及服务项目——四川正体书法骨干培训班在成都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9日 11:52 来源:
作者: 书文

开班仪式_副本.jpg

开班仪式

8月18日至23日,由四川省文化馆、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四川省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的“群众文化普及及服务项目——四川正体书法骨干培训班”在四川福宝美术馆举办。

中国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戴跃;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书法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吕骑铧;授课专家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秘书长范振海,中国书协理事、四川省书协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培训中心主任林峤,中国书协会员、广东省青年书协主席团成员刘广文;中国书协理事,四川省书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王道义;中国群众文化学会视觉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文化馆视觉艺术指导中心副主任邹森;中国书协会员、巴中市书协副主席黄清春;各组组长刘吉强、郭彦飞、高玉才,以及来自全省各市州多次在全国书法展、四川省级书法展中入展或获奖的60余名正体书法骨干参加了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上,吕骑铧对授课专家和全省优秀正体书骨干相聚培训班表示欢迎。他表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和引导广大书法工作者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是文化部门应有的职责和责任,希望大家珍惜培训机会,通过几天集中学习,能够学有所获,取得丰硕成果。

戴跃讲话_副本.jpg戴跃讲话

 戴跃希望我省正体书骨干学员在这次学习中珍惜机会、遵守纪律,虚心求教、彼此尊重,相互切磋、交流碰撞,开拓胸怀、提升格局。每位学员要尊崇传统、立足当代,进一步提升对传统、对当代书法发展的认知,真正实现按照自身心性气质、审美品格与审美价值追求在传统中高质量化取,完成从临帖到创作的成功转化。同时,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讲好四川故事,传播好四川声音,建设书坛川军劲旅,为四川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王道义主持开班仪式_副本.jpg

王道义主持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后,范振海以题为《走向雅正——作品形式赏析与纸张选择》的精彩讲座拉开了培训帷幕。他强调要打开眼界,分析各种风格的优劣得失,根据学员的兴趣和现有水平,明风格、选法帖、定方向、择内容、查字法,然后精心临摹、打磨书写,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临创转换的飞跃。林峤通过对《汉碑全集》拓片的解读与分析,给学员带来了新的临摹创作启示,使不少学员的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形式。刘广文为学员深入浅出地讲解书写技巧、笔画特征、字形规律、章法布局、纸张配色等,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员纷纷表示:导师用心教,大家用心学,建立了师生感情;汲古法,传新意,学习有了新方向;开眼界,增动力,创作形式有了新创意;认识了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本次培训班共分篆书、隶书、楷书三组,采取分组小班制教学形式,每组二十人左右,分别配以一名组长。在跨度六天,每天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的教学中,导师范振海、林峤、刘广文尽心尽责,学员踏实认真,交流互动充分,学习气氛浓厚。

导师宣读寄语_副本.jpg

导师宣读寄语

8月23日,在结业典礼仪式上,范振海、林峤、刘广文三位导师宣读了导师寄语,组长刘吉强、郭彦飞、高玉才分别进行了小组总结。同时,领导嘉宾、导师分别为各组优秀学员颁发了“优秀学员证书”。

黄清春作教学总结_副本.jpg黄清春作教学总结

 黄清春代表四川省书协培训中心在教学总结中提到,范振海、林峤、刘广文三位导师从书法临摹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线质与气息、笔法与字形等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口授心传、认真负责。不仅在技法上倾囊相授,而且在思想和意识上高屋建瓴予以引导,为学员指明了方向,为大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体学员尊师重教,学习态度端正,体现了应有的水平和素质。无论是现场的书写表现,还是作品的呈现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学习过程中既得到了导师耐心的指导,也有与同道之间的坦诚交流;既有书写技法精度的提高,也有表现形式的突破,还有意识观念的更新。希望大家精勤问艺、笃行不怠,为推进四川书法由大省向强省的跨越做出积极的贡献。

吕骑铧作总结发言_副本.jpg

吕骑铧作总结发言

吕骑铧在总结发言中对执教导师、组长、全体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福宝美术馆表达了衷心感谢。希望全体学员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树立更高目标,在以后的工作和作品创作中,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出成绩、出人才、出精品,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成。用自己所学、所悟、所感,积极参与到全民艺术普及书法培训传播中,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书法体验和精神食粮,营造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在四川书法由大省向强省跨越的道路上,在努力提高全省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热爱和传承上,在全民艺术普及与提高的工作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
3.701153s